上海“解困”汽车业

中国汽车网(www.powasolar.com)专业汽车网站

核心观点

和上海疫情同步来袭的,是车企对于供应链断裂愈演愈烈的隐忧;

汽车制造业在长三角地区产业地位特殊,车企深度参与着供应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对解决本次“断供”危机至关重要; 

汽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应积极“自救”,在政府指导下做好Plan B,早日复工复产,回归正常生活。

疫情之下,汽车业停产波及面仍在扩大,上海近日出台“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按下“保供”复产加速键。 

4月10日晚间,身在上海,“用葱换盐”的蔚来汽车CEO李斌表示,自3月中旬以来,多地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整车 生产已经暂 停,近期不少车辆会推迟交付。 

上海“解困”汽车业

4月14日晚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声,如果上海和 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 厂都要停工停产了。 

他提到,好消息是目前部分部委和主管部门正在尽全力协调,并期望更多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共同努力。 

上海“解困”汽车业

华为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4月15日,余承东在微信朋友圈发文称,如果上海等地不能及时复工复产,5月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汽车产业。 

余承东称, 4月中旬开始,部分企业就已经开始因上海等地的疫情导致供应链断供停产了。 

上海“解困”汽车业

正如李斌所说,停产的情况并不是蔚来一家,很多厂商都面临危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超过1000家上海的汽车产业链企业,都有不同程度地停产、减产。而配件进不来、产品出不去,是上海疫情下他们普遍面临的困境。 

身在其中,方知其味,汽车行业面临供应链“大考”,大佬们个个都是吹哨人。 

保供“众生相”

上海作为“中国汽车之心”,也是本次疫情的风眼,虽重任在肩,但处境艰难。 

国内近七成企业受到上海疫情的影响,最为凸显的就是物流停滞的问题。 

自3月28日伊始,江浙皖3省多个地区的高速出口,再次升级了对上海车辆的管控措施。铜陵、诸暨、镇江、丹阳等地直接劝返,仙居则对来自上海的集卡司机实施下高速后直接隔离。 

有些急要货源的供应商为按时交付,甚至自己开私家商务车送货,有的几番变更路线,才保证货物抵达归属地,时间周转成本高出了许多。 

以传统主机厂、新能源车企和自动驾驶企业为例:在疫情防控的影响下,上汽集团于3月中下旬进行闭环生产,4月份部分工厂就陆续停工,其所面临的产能、库存和供应链压力可见一斑。 

特斯拉上海工厂在3月份曾两次停工,到了4月4日也未能如预期恢复生产,为其产能不足的3月再添压力。 

困局之中,岂能独善其身。一旦重点企业风波不停,极可能波及到整个行业,牵动上下游产业链,给其后的产销及盈利表现“拖后腿”。 

乘联会公布的产销数据显示:2022年3月,国内乘用车累计生产新车182.3万辆,环比增长22%,同比仅下降0.3%。 

对于接下来4、5月甚至Q2的产销表现,业内人士的看法大多较为悲观。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二季度车市压力大,形势异常严峻,其走势与疫情下的上海恢复速度相关性较大,全年预计零售实现零增长。 

展望二季度的全国乘用车市场,上海疫情爆发让汽车产业链按下暂停键,损失巨大,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处于上升阶段,中小企业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次生零部件断供影响将使产销环境不确定性增强,更为混沌艰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各省生产数据,4-5月核心地区的乘用车产销会受到较大影响,其中4月份的车市产销压力更为明显;但大部分地区市场零售的缺货损失不太明显。 

崔东树认为,对于供应链承压,上海是核心。 

上海聚集着全球超半数零部件巨头的总部及部分工厂。全球前十大零部件集团的中国总部,除位于北京的电装中国外,其余九家均位于上海,分别是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现代摩比斯、爱信、大陆集团、法雷奥、李尔、佛吉亚。 

据崔东树测算,上海等地的疫情,使上海港的货运量下降了40%,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也在加深,预计会给汽车行业的生产带来20%的减产损失。 

上海!上海!

处于长江与东海交界处的上海,向外可通中国南北沿海的各个港口,向内可达长江流域、江浙皖内河流域及太湖流域等。 

上海港自2020年起就跃升为全球最大港口。 

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货物吞吐量达4703万标箱,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保障了全球近1/2的出入境航空物资运输。得益 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上海作为贸易中枢,与其他内陆城市相比,制造业供应链成本较低。 

上海“解困”汽车业

具体到经济指标和工业领域,2021年,上海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占比1.7%的人口,贡献了全国3.8%的GDP。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为63.2万辆,增长1.6倍;SUV产量1 11.4万辆,增长15%。 

上海“解困”汽车业

分行业看,2021年全年,上海实现交通运输、仓 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到了全 国比重的3.1%;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155211.9万吨,比上年增长11.5%。 

上海“解困”汽车业

汽车制造业是全国仅次房地产的第二大成熟产业,上下游牵 扯到钢铁、机械、橡胶、销售、维修等数十个行业门类,全体成员达5000万人,行业总空间超万亿,占GDP总量的4%。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上海汽车产量283.3万辆,占比10.7%,位列全国第二。上海全年汽车销量为73万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 

数据显示, 长三角地区在国内汽车产量占比约为21.6%,汽车工业増加值占比高达31.2%。 

上海“解困”汽车业

上海本地有18家零部件企业,主要产品涵盖了发 电机、发动机、电控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连接器、屏蔽罩、动力测试设备、安全气囊、减震元件等产业链各细分领域,其客户包括上汽集团、比亚迪、蔚来、小鹏、吉利、沃尔沃、奥迪、宝马、特斯拉、安凯客车、宇通客车等众多车企。 

汽车又是一类由成千上万种零部件构成的精密仪器,缺了任何一环都无法顺利完成生产过程,每个品牌的供应链无一例外地错综复杂。 

仅以特斯拉上海工厂为例,截至2021年末,国内公开可查直接、间接供货特斯拉的上市企业,已经高达186家。 

这其中,不 乏宁德时代、福耀玻璃、蓝思科技、长盈精密、信维通信等等少数细分行业龙头的身影。 

上海“解困”汽车业

盘点“包邮区”的特斯拉产业链,为其提供服务的上市公司共计105家,占国内特斯拉产业链上市公司的半数以上。 

上海“解困”汽车业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产业链较长、涉及行业甚广,集成了大量先进技术的汽车工业,也是对跨境物流、生产保障等要求最 高的行业之一。 

加之长三角整车供应链停产 ,核心生产和物流基地等次生 灾害的辐射效应,必定更为广泛。 

如今,在汽车产业革命的下半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是决胜局,智能电动汽车无疑是中国可以由制造业下游弯道超车至上游的高科技行业之一。 

上海也为此做出了清晰的规划,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产业发展高地,其中涉及的上下游供应链更为复杂、聚集效应也更为突出。 

根据亿欧智库《2021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现状研究报告》,整体来看,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 链主要由Tier2/Tier1.5、Tier1/Tier0.5以及OEM组成,横跨供应、制造、装配、分销、零售与用户,而信息流、产品流/服务流以及资金流在其中运转不停。 

上海“解困”汽车业

亿欧智库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进行梳理发现,雷达传感、芯片半导、软件算法、控制执行及智能整车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5个关键环节环环相扣,共同形成了完整的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 

这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链一旦逸散开去,竞争力和潜力都将直线下降。 

之于上海,之于中国,之于世界,都亟待恢复生产与生活常态。 

官方“开白”了

在行业心理剧烈波动的当口,官方也对外传递出积极信号,稳定市场情绪。 

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纷纷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据4月14日新华社消息,虽然短期内局部地区民众生活会受到影响,但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能确保更大范围民众正常生产生活,为国内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环境,不会改变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大趋势。 

中国商务部表示,要积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急难愁盼,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 

对于货车司机、货运物流不畅的问题,各地区、各部门正在抓紧行动,竭力守护疫情之下弱不禁风又举足轻重的供应链。 

截至2022年4月18日24时,各省(区、市)高速公路共关闭收费站116个,占收费站总数的1.1%,比4月10日减少562个,下降了82.9%;共关停服务区61个,占服务区总数的0.9%,比4月10日减少303个,下降了83.2%。 

4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工信主管部门担负起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主体责任,促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尽快复工复产。 

地方政府关于抗疫纾困、复工复产的指引也已经越发明确,目前上海、江苏、安徽、吉林部分重点企业已经逐步“开工”。 

江苏省发布了公铁水空通道清单、设置物流保畅专班,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上海市嘉定区设立保障专班,出台指引手册和管控方案,帮助重点企业构建安全的生产环境,让符合条件的员工返厂到岗,并为相关企业申请通行证,保障上下游供应链安全。 

4月16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文件公布了第一批重点企业“白名单”。据统计,共有666家企业上榜,其中汽车及汽车产业链类企业数量最多,涉及251家,有41家维持生产,超八成处于停产状态。 

目前,多家车企称已接到相关复工通知,正在“安排”复工事宜。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汽车制造商、基盘在沪的上汽集团早早传递出复工复产信号。 

4月14日,王晓秋签发了一份名为《关于下发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的通知》,文件承诺将对目前上汽各生产企业的复工复产准备情 况进行排摸、反馈。 

上海“解困”汽车业

在上海市“全面解封”之前,上汽就已申报提前进入启动复工复产企业“白名单”。 

据悉,上汽集团已于4月18日启动复工复产压力测试。而4月19日,“一号工程”智己汽车官宣旗下首款量产车型——智己L7。在该关键节点前正式上市,也预示着上汽集团已经 拉开了筹备复工复产的序幕,堪称车企复工正式姿势的“模子”。 

同样是在4月19日,关闭了近3周的特斯拉上海临港超级工厂迎来复工,电池电机模块开始全速运转,8000名员工一早就到岗,整车装配也在逐步恢复。据特斯拉方面介绍,目前正在全力协调零部件上下游产业链,以支持复工复产。 

一时间多条车间流水线起复运转,好像给整车供应链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但即使有幸上榜白名单,复工复产依然面临着诸多考验。 

亿欧汽车认为,供应链对企业来说,与产品质量一样,都是企业的命脉所在。 

虽说有国家和政策为现状兜底,但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式,若疫情形势短期内得不到有效控制,汽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应当积极“自救”,采取措施来尽可能做预案和缓解。 

认清现实,节流自救

国内疫情正呈现多点散发及局部规模性爆发态势,除了生产环节暴露出的供需矛盾,不少车企也面临着运营惨淡的问题。 

在接受亿欧汽车的采访时,海之博电子科技CTO王佑明称,相对于库存有得耗、耐受力和弹性也更强的大厂来讲, 当前 底层的自我修养就是要节流,并且时刻准备B计划。 

王佑明直言,在目前尴尬的零件供应背景下,企业最终还是要以盈利为目标。 

面对库存压力,要么“开源”,即开拓替代渠道,寻找补充配件等生产资源的可能性;要么“节流”,全面审视年度规划,做好优先级管理及成本控制,投资也会相对谨慎。 

“持续专注产品开发,提升内部生产效率,总之就是做好自己,练好内功嘛!”王佑明说道。 

海之博所在的苏州市,会有很多不错的扶持政策,如减税、免租金、各种优惠贷款等,王佑明举例说道,“都是从现实出发,来为企业资金链释压。” 

据亿欧汽车观察,有很多企业也面临着年报迟发的窘境。 

长三角区域最近的停工、停产潮,让一部分上市公司2021年的年报编制和披露出现了延迟。 

王佑明认为,首先,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供给不足,生产停摆,物流管控,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会急剧下降。 

其次,在销售终端,疫情管控措施的持续、物理距离的增大,叠加北京车展、厂商新品上市节奏延迟,也会极大地降低相关地区4S店的到店率和成交率,各大主机厂和新势力不妨祭出云上卖车、养车、转车等数字化手段,以调动客户看车、购车的热情。 

根据亿欧智库《2021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现状研究报告》,疫情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诸如“核心传感器短缺造成智能电动汽车停产”的新闻不绝于耳,数字化是预防ADAS供应链风险、提升供应链效率的一大有效路径。 

具体来看,包括人工智能、高级深度分析等数字化技术,可以从供需变化、产业迁移、风险控制与个性生产四个方面对中国智 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起到赋能效果,并助力其转型升级,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 

上海“解困”汽车业

对于很多今年将出海当做发力重点的自主车企来说,在近来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及原有的“缺芯”大背景下,本次疫情无疑会 在一定程度上,让本就渺茫的出海雄心再次受阻。 

王佑明表示,与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也很重要。 

如果汽车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能凝心聚力,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与时间抢跑,尽快推进复工复产,定能尽快消弭此前的负面影响。 

结语

今年面临复杂的宏观环境,“逆全球化”的趋势若隐若现。 

亿欧汽车经过行业调研和对现状的深入洞察,有三点思考: 

(1)福兮祸之所伏。 

长三角在制造业产业链上集成了诸多关键资源,如有类似此次疫情的黑天鹅事件出现,是否会耗空下游企业库存? 

科技出行企业是因“科技”含量高,才打造出高利润真空。一旦原料断供,成本及运输价格出了bug,其能否保留足够的溢价空间尚不可知。 

(2)新势力VS老大哥,产品品类与战略侧重点不同,抗风险能力也有所差异。 

撤去政策红利之后,振臂疾呼的不知是利益相关方,还是生死存亡派。 

国内很多的新势力或新型供应商,对扶持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太大,往往波动因素一多,就会暴露出脆而不韧,基盘不实的问题。 

(3)短期利润VS长线思维,才是危机背后的底层逻辑。 

对于企业来说,长三角疫情现状所造成的整车供应链介导反应,会在短期内使生产等各方面承压。 

辩证来看,这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市场“看清楚”,现在正是拼刚性的时候。 

对社会来说,工业停摆,经济失速,最容易受伤的还是中、底层劳动者。 

一句“只是暂缓经济”滚舌而过,只需几秒,而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是需要反复掂量的。 

凛冬未至,静待花开,保就业、保民生,期待整车供应链早日按下复位加速键。 

中国汽车网(www.powasolar.com)专业汽车网站

作者头像
中国汽车网创始人

上一篇:韩元走软抵消销量下降,现代汽车Q1营收增10.6%
下一篇:专访原诚寅:芯片荒年内难缓解,国产替代需要信心与耐心

发表评论